跨世紀對話,獨立書店里的別樣風景丨世界讀書日 發布時間:2023-04-23
20世紀80年代末,吹著改革開放的春風,李國利在奉賢開設了一家私營書店——知音書店。用李國利的話說,趕上了“饑餓式”閱讀的好時候,讀者排隊買新書的盛況,自己乘坐公交,每周兩次去市區“人肉”進書的場景,至今記憶猶新……
2022年底,“90后”方雙杰在奉賢開設了一家獨立書店——邃雅書局,以古籍為特色、社科人文為主的選書風格,甫一開業,就受到了不少愛書之人的關注,成為周邊學生們日常學習打卡之地,也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地讀者……
在知音書店亮相奉賢的時候,邃雅書局的店主還未出生。據不少奉賢的老書友回憶,1988年底開業的知音書店(經營至90年代中期),應該是奉賢解放后第一家私營書店,而2022年開業的邃雅書局,可以說是奉賢“最年輕”的獨立書店。
兩家獨立書店的開業時間,跨越了一個世紀,不同的時代風尚,獨立書店中分別擁有怎樣的風景?
不同時代,哪些書最暢銷?當然,僅從兩家書店的書籍銷售情況,并不能完全代表兩個時代的閱讀趣味和傾向。好在獨立書店的經營,點滴都在店主的觀察中,從兩位店主的追憶與對話中,也可管窺不同時代的社會思潮。
今天我們說的“獨立書店”,在李國利剛工作的那個集體經濟時代,叫個體戶。80年代末,李國利從捧著“鐵飯碗”的供銷社中出來單干,從一名供銷社的屠夫成為一家書店的經營者,“改革之初,我應該是奉賢最早一批個體戶之一?!?/p>
知音書店開在原鼎豐老廠邊,距離當時的奉賢中學比較近,租用了三個門面,分為上下兩層,既售書,也出租書籍和錄像帶。
“剛改革開放,大家有一種閱讀的‘饑餓感’,都想到書店來看看?!崩顕貞浀?,“有幾本書的銷售盛況,可能今天的實體書店,是很難想象的?!?/p>
據李國利回憶,1992年《文化苦旅》出版時,讀者在知音書店訂書都要排隊,一上午就預定了1000多本。當年私家車還很少,李國利到上海進書需要乘坐公交,到西渡再擺渡過黃浦江才能到市區。一捆捆書籍,都是肩背手抗“人肉”運輸,廣是讀者訂的這一本書,李國利就跑到市區進書三次。
“還有1993年,陳忠實的《白鹿原》出版,我印象中,書店一年都在賣這本書,非常暢銷?!睋顕榻B,當年像《萍蹤俠影》《還珠格格》等,書架根本放不住,一到店就賣到了?!斑€有第三套《辭?!?,預定就有五六十套,也是很暢銷的?!蹦莻€時代,對于社會思潮、文學盛事,書店總是最敏銳的神經末梢。
“當時,大家對書都有一種渴望,每天都有人來問,這個有哇,那個有哇?!睘榱藵M足讀者的閱讀需要,李國利每周需要到市區進兩次書,一般都去延長路的新華書店批發部。那時候,出版社是不跟書店直接聯系的,都是由新華書店經銷。此外,文廟也是李國利常去的,那是上海有名的舊書市場?!坝袝r候碰到學校師生遺失教材請我代購,都是去廣東路123號的亞光書刊去買,那里什么年代的教材都有?!?/p>
回到今天,信息的載體越來越豐富,閱讀的形式趨于多樣化、個性化,網絡時代,購書也更加便捷,“跟當年的‘饑餓式’閱讀相比,今天的讀者或許有更多的‘飽腹感’”。方雙杰感慨道。
今天的讀者愛讀什么?自去年底邃雅書局開業以來,讓方雙杰沒想到的是,店中最暢銷的是書籍是詩歌類,“海子的詩集,顧城、北島、聶魯達的都賣得比較多,古典詩詞相對來說少一點?!?/p>
除了實際的銷售情況,方雙杰也特別喜歡和經常到店里的中學生們聊他們愛讀的書,并在備忘錄中記下青年讀者喜愛的作家和作品。方雙杰也向小編分享了這份“非官方”書單,“整體而言,經典作品還是這個時代大家讀得比較多的?!?/p>
當然,書店中的特色書籍,也吸引了不少“知音”遠道而來。除了社科類,邃雅書局最具特色的是,是店主收藏的一批古籍刻本、民國版舊書,“店里就碰到一對從閔行乘地鐵過來的日本夫婦,對店里的‘和刻本’很感興趣?!?/p>
對于讀者來說,有機會親手觸摸明清古籍刻本,這在如今的書店中,是非常難得一見的。即使是收藏有古籍的圖書館,一般都需要開具介紹信,出于古籍保護的目的,一般僅提供閱讀古籍的掃描照片。對于古籍、傳統印刷感興趣的讀者,不要錯過。
跨越不同時代,兩位店主都有共同的愛好,每到一座城市,都喜歡逛逛那里的書店。開設書店,初心都是愛書,本質上卻是經濟行為,談及書店經營,他們也有聊不完的話題。
為吸引讀者,李國利當年特地去市區,趕時代之先,學習奶茶的制作,“像泡泡紅茶的搖杯,至今還在家里,那時候是很火爆的?!薄皶?租書+奶茶”,加之公用電話等附屬功能設備,“趕上那個時代,當年書店的效益還是蠻好的?!崩顕硎?;無獨有偶,邃雅書局開業之前,方雙杰也特地去市區學習飲品制作,考取了咖啡師證?!皶?咖啡+社會活動”的運營模式,也在不斷摸索新時代實體書店之路,4月23日下午,作為世界讀書日活動之一,一場關于莎士比亞的講座,就在邃雅書局舉行。
書店,對于一座城市來說,究竟意味著什么?書店,應該以什么樣的經營形態回應社會需要?不同時代或許有不同的答案。李國利介紹說,當年常到書店報到的讀者,不少也成為人生路上的朋友;方雙杰談到,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讀者,是一個選擇在書店過生日的中學生,生日禮物則是每個朋友在書店為他選一本書……我們相信,市民與書籍、書店與讀者相互慰藉的故事,將始終在奉賢大地上賡續著人文溫度。
作者:何芹
來源: 上海奉賢